随着汽车产业加速向智能化、网联化转型,智能座舱作为人车交互的核心载体,正迎来爆发式增长。
过去十年,智能汽车发展迅猛,智能座舱渗透率超 70%。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,2025 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500 亿元,全球市场更是向4300 亿元规模迈进。
当前中国智能座舱行业呈现出「多元化竞争、生态化整合」的格局。技术迭代与用户需求的双轮驱动,正推动竞争格局从单一的硬件配置,转向全栈技术整合、场景化体验创新与生态协同能力等全面较量。
这对车企提出了复合型要求:既要保持底层技术自主可控,又要构建开放共赢的生态体系;既要实现硬件性能的持续突破,又要打造有温度的交互体验。
这与斑马智行的两大「AI 黑科技」不谋而合。
今年 4 月,斑马智行在上海车展上发布「一箭十星」交互智能体与「融合端到端智舱架构」技术。座舱内,驾驶者仅需一句自然指令,系统就能瞬间调出导航、点餐、亲子娱乐等十项服务。
作为上海徐汇「北斗七星」之一的标杆企业,斑马智行正以技术破局者的姿态,为行业提供一份兼具前瞻性与落地性的答卷。
斑马智行元神 AI 配置在新智己 L6 上
截至去年,斑马智行已覆盖40 余家车企、1000 万辆车,国内市场新车搭载率达15%;其智能座舱垂直大模型元神 AI已经在新智己 L6 上量产落地,并已签约 5-6 家车企,明年将正式在宝马车上量产落地。
一、AI 大模型重塑智舱,「三层战略」构建护城河
大模型席卷各行各业,汽车座舱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变化和挑战。人们已经有智能手机来导航、点餐,为什么还需要大模型上车?
在斑马智行 CEO 郝飞看来,手机是代替不了智能座舱的,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交互方式的不同。
斑马智行联席 CEO 郝飞
智能手机虽然方便,但主要的交互是通过触控,并且由很多 App 组成,一层一层的菜单式检索给行程过程中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,还会带来安全问题。因此,车内的交互方式最好以语音作为第一入口。
在语音交互中,响应速度是影响体验感的重要因素之一。传统流水线式的交互链路平均需要 2 秒响应,而在斑马「融合端到端智舱架构」的支撑下,这一时间被压缩至0.3-0.4 秒,大幅接近人类的自然交流节奏。
除了交互,AI 大模型还为智能座舱环境感知、服务组织以及认知进化等方面带来改进。比如,汽车可以通过「看」「听」等多种方式感知车内外环境,AI Agent 可以取代 App 带来更多样的服务,功能升级不再只是 OTA(空中下载技术),而是结合学习和记忆进行认知进化。
现如今,智能座舱的「iPhone 时刻」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共识。但郝飞坦言,这一时刻尚未到来,「车上的自然交互还有局限,还没有突破自然交互的阈值」。
要在车上达到自然交互,还要依仗自然语言交流能力的不断提升进化,这对车企提出新的挑战,同时也是斑马智行正在做的事情。
斑马智行「新三驾马车」战略
在上海车展开幕之际,斑马智行发布了下一个十年的「三层战略」:从底层的OS 系统级软件服务商,到中层全栈 AI 技术服务商,再到顶层AI 软件生态服务商与联合运营商,凭借三重定位,致力于引领万亿级第三空间生态重塑,「让创新从这里辐射世界」。
二、「诞生在徐汇,成长在徐汇」
「北斗七星」是上海徐汇梳理出的 7 家大模型标杆企业,均是当前中国 AI 领域的佼佼者,从技术纵深、普惠应用、产业融合等三大维度展现出推动 AI 迈向未来的潜力。
位于上海徐汇滨江的斑马智行
为什么选择落户上海?在郝飞看来,上海是一座「汽车城」,有着深厚的汽车工业积累。
一方面,上海拥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;另一方面,上海有国内一流的制造、设计等芯片全产业链。有了芯片的基础,就有了汽车操作系统软件企业、AI 企业发展的基础。
不仅如此,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&—&—「模速空间」也为创业企业提供了密集的政策、算力、人才、资金资源供给:超 10 万张卡、百万份算力券,2024 年以来累计投入超 3.6 亿元,不仅帮助众多初创企业降低运营成本,也为大模型创新性研发奠定了广阔基础。
郝飞谈道,汽车终会走向「芯片+操作系统+AI」的趋势,所有智能终端都离不开高性能的计算平台。
结语:站在风口的「定义者」
基础大模型的能力仍在持续提升,但在垂直领域,郝飞认为最值得关注的还是端侧的技术突破。
这是因为无论智能座舱还是辅助驾驶,都需要毫秒级的反应速度,云端调用可能存在服务延迟。此外,端侧模型的算力、参数需求较小,成本更低,端侧模型的部署会让 AI 智能体越来越好用,交互能力越来越强。
作为智舱融合端到端大模型,斑马智行的元神 AI 针对车载场景特殊需求优化,解决了通用智能体做不到的事,打通了 AI 上车的「最后一公里」。
当更多像斑马智行这样的企业持续突破交互阈值,汽车从「出行工具」到「智能空间」的范式革命,或许比预期来得更迅猛。
来源:互联网
